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共同探討推進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發(fā)

發(fā)布時間:2019年07月02日 來源:中國化學會

6月28日下午,中國科協(xié)第21屆學術年會期間舉辦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JST研究開發(fā)戰(zhàn)略中心主任野依良治(Ryoji Noyori),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田禾分別擔任雙方學術召集人,兩國多位科學家圍繞“如何推進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發(fā)”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現(xiàn)場

中國科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出席對話活動并致辭。他表示,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效率是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中日科學家就“如何推進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發(fā)”這一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將有助于中日科學家之間的交流互鑒和未來合作。

作為本次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的中方學術召集人,田禾院士在報告中介紹,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超過8000萬人,研究人員超過150萬人,規(guī)模已經是世界最大的,但是科學技術研究很多方面還有待加強和提高。田禾表示,科研人員在理論性、基礎性方面要多做一流的、頂級的研究。另外要“多做有意義的研究”,其主要有兩個判斷:第一個是它的重要性,這種成果的受益范圍有多廣,研究的成果要有一種不可替代性;另一個是獨創(chuàng)性,也就是其研究是一些非常具有獨特研究特色的東西,要想做到并不容易。他說,日本在多個科技領域都有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在當前國際局勢下,中日科學家更應該加強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本次對話活動的日方學術召集人野依良治(Ryoji Noyori)表示,JST是日本科技創(chuàng)新的核心機構,也是具有世界頂尖科研水平的網絡型研究機構和共創(chuàng)未來型科技創(chuàng)新的領導者。JST與中國科協(xié)的合作十分密切,近年來,兩組織共同舉辦了多項活動,為中日科研人員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他表示,這次共有5名日本專家參與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中日專家通過深入討論,為實現(xiàn)科學技術的社會應用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希望中日之間的合作在未來能夠更上一層樓。

在對話環(huán)節(jié)中,中日專家們分別結合自己的專業(yè),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內容涵蓋生物化學、腦科學與醫(yī)學、材料科學、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領域及相關交叉學科,如何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等話題更是受到兩國科學家的高度關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張德清研究員以“關于分子科學前沿交叉領域發(fā)展的一點思考”為題進行了報告,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介紹了“從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學合成”,浙江大學田梅教授以“從化學到生命”為題就化學、生命科學及醫(yī)學的交叉進行了探討,黑龍江大學校長付宏剛教授則向大家介紹了太陽能的人工轉化和利用。JST中國綜合研究·櫻花科技中心沖村憲樹研究員就中日科技交流、如何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進行了解讀,九州大學田中敬二教授以“高分子界面學科基礎理論的構筑與社會應用”為題,介紹了他的創(chuàng)新研究及產學研聯(lián)合、校企聯(lián)合體的構建,早稻田大學井上貴文教授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開發(fā)戰(zhàn)略中心島田義皓研究員分別以“腦科學的展開與人工智能”、“所有人的量子計算機”進行了跨學科的交流與分享。

在交流的過程中,中日科學家們相互腦力激蕩,從各自的基礎研究、跨學科融合發(fā)展、產學研結合、科研成果產業(yè)鏈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中國化學會作為協(xié)辦單位參與了本次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的組織工作。

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合影